家住湖北省恩施市某县城的罗女士对输液习以为常。她告诉记者,当地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老人,哪怕是咳嗽、发烧、感冒等小问题,去到医院,十之八九医生都会说“输液吧”。
现如今正值流感的高发季节,也有不少患者到医院去输液,因此抗生素滥用又引起了关注。在近几年,国家陆续的出台了政策来推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而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抗生素使用率也已经有着明显的降低,但在基层地区连日来不断有人投诉“被滥用了抗生素”,《生命时报》为此展开调查。
家住湖北省恩施市某县城的罗女士对输液习以为常。她告诉记者,当地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老人,哪怕是咳嗽、发烧、感冒等小问题,去到医院,十之八九医生都会说“输液吧”,而且一输就是五六天。
她今年5岁的女儿,3岁前经常扁桃体发炎,一年少说也要输液三四回。每次做完一些检查后医生便让输液,从来都没有打过针,也很少推荐吃药,更没有交代过输液可能带来的隐患。“我们也知道输液不好,但孩子吃了三四天药,往往没效果,为了让她不那么难受,只能选择输液。一般医生让输五六天,我都会只让先开3天的量。”罗女士说。
罗女士还表示,在该县城,无论是私立医院、镇医院还是县人民医院,都是“主推”输液,且都无法报销。她认为,经济利益是重要原因。以某私立医院为例,输液一次需四五十元,五六次少说也得200元,而打针、吃药则少得多。每次去,她都看到在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放了五六排蓝色椅子,至少三四十个小孩挤在那里输液。
安徽六安:一半病人自己要求输液
在流感高发期,记者在安徽省六安市某公立医院调查发现,病人打“吊瓶”的现象很普遍,有的人甚至早上6点多就排队占位挂“吊”瓶。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里,坐了十几位输液的患者。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医院中有一半病人都是按照自身经验,一到这里就要求医生输液,甚至直接说出抗生素名称,要求开药、打针、输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来这里输液的患者,最小的尚未满6个月,只是普通感冒,但是家长看着孩子难受很心疼,认为孩子小,抵抗力差,一定要求打抗生素。 “其实有些是不需要输液的,但我们劝不动,不给用药家长就发火,认为我们不负责任。”她还表示,有些乡下的小诊所不负责任地大量使用抗生素,部分医务人员自身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缺乏认识,家长见治疗效果明显,反而认为医生医术高明,再生病时就毫不犹豫地要求用抗生素。有的医生甚至为病人同时使用两到三种抗生素。
河南郑州:不让输液还受抱怨
家住河南省郑州市金桥社区的何女士细数了一下,从1月份至今,短短10个多月内,她跟女儿竟然挂了将近30瓶“水”。
何女士今年重感冒两次,牙疼一次,患急性肠胃炎一次,共挂了8瓶“水”。女儿虽然只有3岁,但体质较差,今年共患感冒、发烧等病症10次,其中服用药物治疗仅2次,其他8次都在医院或诊所挂“水”,平均每次2至4瓶,差不多挂了20瓶“水”。“我知道抗生素不好,但不打不行呀!一是医生都开这个,我又急着工作,能有啥办法。”何女士说,女儿一旦感冒就会连续好几天发高烧,不输液根本压不下体温。因此,每次女儿一有不舒服,就会带她上医院或诊所输液。
一位基层医生说:“现在我们这种诊所都用抗生素,太普遍了,感冒发烧基本就是开头孢、挂吊瓶。”她表示,每天大约有20个的感冒患者,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不到5人,可坚持要头孢和输液的就有一半以上,不给开还受埋怨,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专家呼吁:监管抗生素不能走回头路
在国内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教授看来,导致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依旧滥用抗生素,最根源的问题就是跟收入挂钩。孙忠实说,大医院有设备、化验等收入来源,药费一般只占40%的比例。但对基层小医院来说,设备等跟不上,就要在开药方面动脑筋。另外,部分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有限,对抗菌药的认识没有深化。一些医生认为老百姓看病求的是“短平快”的心理,钱别花太多,但见效要快。为了迎合这种心理,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这“三素一汤”成了很多基层医院开药的标配;最后,基层地区老百姓的健康素养普遍较低,他们把抗生素当作都行药,一病就吃,甚至主动要求吃,混淆了抗菌药和抗炎药的概念。
其实基层医疗机构在医疗体系当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来说,他们仍然处于弱势的地位以及发展阶段,必须要加强各方面的管理,最根本的解决措施是加强各级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制订严格的开药规定。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