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数据统计,美国在2000年时研发一种新药需要8.02亿美金,现在已经突破10亿美元,企业投入新药研发的资金一般占到销售额的15%~20%,研究新药的时长一般在15年左右。
“国内每年研发的新药品的数量多达几百种,但是真正有世界影响力的精品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国内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药物安全评价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叶祖光在2014国际医药创新与技术转移大会上如是说道。
(图为国内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药物安全评价中心主任叶祖光)
根据数据统计,美国在2000年时研发一种新药需要8.02亿美金,现在已经突破10亿美元,企业投入新药研发的资金一般占到销售额的15%~20%,研究新药的时长一般在15年左右。而在我国,制药企业仅有2%~5%的销售额用于新药开发。
在R&D(发现和研发)上,我国医药发现与研发所占的比例严重不平衡。叶祖光以中药行业举例,中药新药在开发阶段花的钱比较多,而在发现阶段相应投资较少。整体情况如此,就很难找到真正好的产品。“倒退到五六年或者十年前,常常是一个皮包公司,找一名中医大夫,花几千或几万块钱买一个处方,然后拿着处方找一家科研单位做临床见证、有关质量标准工艺、药效毒理,接着就开始报新药。”
在以前,这种模式是非常普遍的。在此模式中,几乎完全没有“R”这一阶段,整个过程就是完全在做“D”。什么是“D”?药监局公布了多少份文件,企业就照着这些文件去做。
而关键的真正具有科技含量的却是R阶段,比如这个药值不值得研发?在治疗相关疾病上有没有自己的特点?上市后和同类药相比竞争力如何?“现在药监局经过批准允许上市的药品有几百种,然而这几百种药,到底谁比谁好,从来没有人比过。”
叶祖光认为,国内新药趋于饱和,但缺乏“精品”。所谓“精品”,即这种药在治疗某种疾病时是缺一不可的。他举了个例子。2011年,生物医学领域最有名的奖项 “拉斯克奖”评委主动找到我国的抗疟疾药青蒿素,当时在医药界引起轰动。评奖委员会认为,由于青蒿素的问世,300万儿童的生命得到拯救。“如果现在在非洲发生了恶性疟疾,没有青蒿素,就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这就是单独的、排他的精品。”
最后,叶祖光非常遗憾地表示,国家每年给中药投入了大笔资金用于研发,但到现在为止,能拿得出手的像样的产品,除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再也找不出第三个来。他说道,“我很汗颜。”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