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药界动态 > 合理用药怎么做 教你如何识别药品变质

合理用药怎么做 教你如何识别药品变质

时间: 2013-12-13 14:21  来源: 北京日报   编辑: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用药知识普遍匮乏,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我国90%居民不了解如何合理用药,甚至有严重误区。201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

摘要: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姚宏文介绍,国家卫生计生委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今年的主题是“合理用药”。12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能吃药就不针等十条合理用药核心信息。

  居民医疗素养仅为9.56%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用药知识普遍匮乏,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我国90%居民不了解如何合理用药,甚至有严重误区。201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包括合理用药在内的基本医疗素养仅为9.56%,能够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比例约为15%。在全国合理用药网络知识竞赛中,只有6.3%的网友能够全部答对从试题库随机抽取的10道合理用药常识题。

  中国科协发布的调查显示,86.7%的被调查者曾有自我药疗经历。在服药过程中,69.7%的人曾随意增减疗程或自行更换药物。近30%的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减量的成人药品或抗生素,有时还是多品种联合用药。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中国早已被很多人丢弃。各方利益驱动下,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其实,临床上一般在以下4种情况下才需要输液:1、消化功能差,无法口服时。2、外用无效时。3、严重急症,口服药不能缓解时。4、药物可能伤害组织、血管时。

  药品变质怎么识别

  现在,很多人家里存有不少药品,尤其是老年人,家里桌上、抽屉里放满了药,总觉得一段时间不去医院拿药心里就不踏实。药品的有效期并不等于保险期,如果保管不当,也可能引起药品变质失效甚至产生有毒物质。那么怎样识别药品有无变质呢?

  1、胶囊剂及胶丸:胶囊极易受潮,如有明显软化、破裂、漏油或互相粘连等不宜服用;胶丸往往很难从颜色来判断其是否变质,但如果有油败味就最好不要服用了。

  2、栓剂、眼药膏及其他药膏:若有异臭、酸败味或见明显颗粒干涸及稀薄、变色、水油分离等不可再使用。

  3、片剂:白色药片变黄,表面粗糙、疏散、潮解或有结晶析出不可使用;维生素C、抗生素类药遇光后颜色会发生改变,使药效降低甚至变成有害物质;有些药物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很快会变质,如阿司匹林受潮后会产生浓烈酸味,对胃肠道刺激性大大增加,严重的还会诱发胃黏膜出血,因此不宜再服用。

  4、糖浆:其药液不论颜色深浅,都应澄清无异物,如有较多沉淀物或变色均不可服用。

  5、糖衣片:酵母片、维生素B1、葡萄糖酸钙及一些含糖多的糖衣片等,如果药片相互粘连,出现黑色斑点,糖衣层裂开、发霉、有臭味等,都不可服用。

  6、冲剂:正常的冲剂都是能疏散滚动的干燥颗粒,如见其发黏结块、溶化、有异臭等不可服用。

  7、注射剂和粉针剂:这两类药都是直接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的,一旦变色和出现沉淀不能继续使用。粉针剂出现团块儿时,是绝对不能用的。

  8、眼药水、滴鼻剂:如药液中有结晶、絮状物或见浑浊、变色等,不可使用。 (整理 靳晓方)

  相关新闻

  用药十原则

  1、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

  2、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3、购买药品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4、阅读药品说明书是正确用药的前提,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如有疑问,要咨询医生或药师。

  5、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6、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如有不适,及时联系医生或药师。

  7、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当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8、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防止因存放不当导致药物变质或失效。

  9、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10、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