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出汗异味常惹尴尬 妙招帮您减轻烦恼

出汗异味常惹尴尬 妙招帮您减轻烦恼

时间: 2014-09-10 15:27  来源: 羊城晚报   编辑: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盐,还有一些新陈代谢的废物。汗液被汗腺分泌出来后,是无色无味的,异味是附着于体表的细菌分解汗液中的有机质后加速繁殖,再加上皮脂的氧化作用产生的。

摘要: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盐,还有一些新陈代谢的废物。汗液被汗腺分泌出来后,是无色无味的,异味是附着于体表的细菌分解汗液中的有机质后加速繁殖,再加上皮脂的氧化作用产生的。

  人体的汗腺,有大小之分。大汗腺,局限分布于腋窝、阴部、外耳道及乳头附近等部位,开口于毛根附近。小汗腺,则遍布于全身各处皮肤,但其分布密度因部位而异。

  手掌、足掌最多,其次为额部、手背、四肢、躯干。人体通过汗液蒸发,可以带走热量,降低体温。另外,汗液在体表和皮脂混合形成乳状脂膜,对皮肤有滋润和保护作用。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盐,还有一些新陈代谢的废物。需要给汗液平反的是:汗液被汗腺分泌出来后,是无色无味的,异味是附着于体表的细菌分解汗液中的有机质后加速繁殖,再加上皮脂的氧化作用产生的。

  B 医生建议

  出汗过多是一种病

  多汗症是指患者局部或全身异常的出汗过多。大多数的多汗症并不算病,本身对健康也没有直接影响,而且随着人体的衰老,症状也会逐渐减轻。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爱出汗”还可能是病理原因导致的。例如,大病初愈后身体虚弱,容易出虚汗;甲亢、肥胖、糖尿病等身体疾病都有可能导致基础代谢率升高、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全身多汗。所以,如果出汗突然变多,不该出汗时也汗如雨下建议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手脚爱出汗则会导致手脚长期被汗液浸泡着,不仅容易在皮肤的表面滋生细菌和真菌,皮肤的角质层还会被汗液泡软、破坏,继而遭到细菌或真菌的攻击。因此,多汗症的患者常常因为合并“脚气”和“皮炎湿疹”后才到医院就诊。

  多汗症更为常见的还有腋臭,俗称狐臭,这种虽无大碍却让人烦恼不已的疾病,对人们的社交活动有不小的影响。它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有腋臭的人,年龄集中在18-39岁,女性多于男性。东方人中,有腋臭问题的人只占10%,但腋臭一“现”,周围的人闻之色变,甚至雄踞“夏天最令人无法忍受的臭味”排行榜中的优品位置。

  可尝试的止汗方法

  ●止汗剂

  轻微的腋臭,可以通过个人护理与止汗产品来遮掩。然而,一旦腋臭的问题严重了,却不容忽视。要远离腋臭的伤害,非手术方法有注射药物和激光治疗。

  对于一般人而言,非疾病引起的轻度汗问题,陈志和认为止汗剂不失为一个选择。止汗剂含有止汗成分,常用的是铝盐、明矾、鞣酸等。这些止汗成分,可以暂时阻塞分泌汗液的汗腺导管,甚至破坏汗腺细胞,令其萎缩,从而达到减少汗液分泌的目的。

  它们容易购买,价格便宜,既有轻微的止汗作用,也能遮臭,而且携带方便。他还建议不要立即擦去刚渗出来的汗液,而且要尽量增加肢体在空气中的裸露面积。散热快了,汗量自然会减少。“我们不必排斥一切出汗现象,尤其是气温较高或者运动的时候,不可盲目地强行使用止汗剂”。

  过敏体质者在使用止汗剂前先做皮肤测试,即在手腕或上臂内侧小范围地涂抹该产品,再用创可贴固定,待24小时后观察,如无红斑、瘙痒等症状,方可适量使用。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马上停用;另一方面,频繁使用止汗剂会遏制人体的正常排汗,使体内的热量无法排出,导致体温过高,产生头晕、胸闷等症状。

  ●爽身粉

  想要缓解天热汗多造成的不适,陈志和建议选用传统的爽身粉,因为爽身粉不会遏制汗液的排出,而是靠吸收汗液使皮肤干爽,对皮肤和身体不会有什么影响。另外,明矾有吸汗功能,用明矾泡水洗澡,也是减少出汗而又不伤身体的一个好办法。

  ●生活卫生

  在日常生活中要讲究卫生,勤洗澡、换衣裤,穿透气性好的衣物和袜子;每天坚持洗脚,洗后还应把脚擦干;不要长时间穿同一双鞋,这些都有助于汗液的蒸发,减少汗液在体表的停留。

  饮食要清淡,辛辣刺激性食物会让人的体味加重。所以应当多吃些黄瓜、豆类等清淡的食物,特别是一些清凉解暑的凉茶。

  心静自然凉,舒畅和稳定的心情,会让支配汗腺分泌的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控制多汗和体臭。

相关标签
汗液
体味
腋臭
出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据日媒报道,受由今年第18号台风“艾涛”转成的低气压影响,日本茨城县遭到...[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