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三伏天需贴敷 中医养生冬病夏治

三伏天需贴敷 中医养生冬病夏治

时间: 2014-07-25 16:03  来源: 钱江晚报   编辑:

冬病夏治”在中国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渊源,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特色疗法。

摘要:

  据记者近日从相关方面了解到,冬病夏治”在中国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渊源,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特色疗法。

  冬病,是指某些多发于冬季的疾病,在夏季通过重要治疗手段,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临安市中医院开展冬病夏治已经十多年了,在传统伏天膏敷贴的基础上,将膏药分为成人型、儿童型、骨伤型、胃肠型四种制剂。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诊断判断贴敷膏药类型与位置。

  贴三敷,“热”养生

  “诊断后,医生说会在腰、颈椎、关节等部位给我贴敷。”预约过后等待贴敷的王女士是一名白领,她有着职业通病。夏日整日在办公室坐着办公,腰部、颈椎部位也需要这样的中药护理。外出后人毛孔张开大,排汗量大,从室外进入空调房,气温骤降,毛孔收缩,汗没有及时排出,容易诱发空调病。这些人群急需热养生。

  穴位贴敷只是冬病夏治方法中其中的一种,也可采用针灸、艾炙、拔罐、中药内服等方法。但现在的冬病夏治“热养生”主要是贴三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季节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人体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

  临安中医院针灸科的周主任为笔者介绍,贴敷对象主要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小儿体虚易感冒、类风湿性关节炎、虚寒性颈肩腰腿痛、产后身痛、脾胃虚寒等疾病的人,根据数千例病例统计,总有效率达80%以上。贴敷对象是2周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贴敷时间一般是成人2~6小时,儿童0.5~2小时。治疗方式是在头伏、二伏、三伏期间去中医院针灸科接受穴位敷贴药物灸各一次,三年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3个大疗程,能起到明显增强体质、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效果。

  临安民间贴敷火热

  头伏第一天,临安市中医院第三门诊针灸部就排起了等候的长队。护士告诉笔者,一整天大概接待了两百多人次,临近下班的时候,还有人陆陆续续过来询问贴敷的事。吕女士是在下班后赶过来的,当时护士正收拾起贴敷的膏药,得知她要进行贴敷,立马安排诊断,将收起的用品摆好。“贴敷虽然会持续10天,但大部分人会在开始几天过来。”

  “今天人实在是很多,听邻居说了,白天排队排了很久,打算迟一些来。”

  在休息区,笔者见到了李女士一家人,她一家人虽然已经贴好了,但依旧在等候。

  经询问,笔者得知李女士在等待医生为儿子揭掉贴好的药膏。“小孩子皮肤比较嫩,容易烧坏。”李女士表示自己是第一次贴伏,“皮肤有种灼烧感,医生说首次不要贴很久,万一在拆卸的时候造成皮肤损伤就影响下一次贴伏了。”李女士表示这次主要是带儿子过来,一家人也顺便贴一下。

  贴敷的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养生疗法是件好事情,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质都适合贴敷。笔者走访了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周主任,根据多年经验,他说贴敷后出现贴敷局部意外的皮肤或全身皮肤瘙痒难忍或荨麻疹等情况,此现象为免疫过亢引起的过敏反应,属本疗法的并发症,请立即停止贴敷,来院就诊。

  贴敷后部分患者局部皮肤可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局部红肿、水泡等现象,一般数日能自行消退,必要时可涂少许龙胆紫(紫药水)等。如果出现不适情况,可缩短贴敷时间,在在皮肤发痒或稍有红肿或略感疼痛时及时除去膏药。

  贴敷期间不能吃生冷食物、夏季切勿贪凉,可以喝温水、泡脚。贴敷时,如有发热或严重感冒、咳嗽,请延迟就诊时间,待病情好转再治疗。贴敷后局部皮肤可能会留下色素沉着或疤痕,为正常现象。

  此外,有一些人群是禁止贴敷的,孕妇、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肺结核活动期患者,中重度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以及既往贴敷过敏者都不适合贴敷。

  三伏天贴敷,对于部分慢性疾病而言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是年轻群体、儿童,贴敷的见效很快。而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夏日贴敷不仅仅是养生,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三伏天闲聊中津津乐道的一件事。

相关标签
中医养生
冬病
夏治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据日媒报道,受由今年第18号台风“艾涛”转成的低气压影响,日本茨城县遭到...[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