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雾霾、食品安全、生活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影响健康的因素层出不穷。“没事儿检查检查总是好的”、“查得越多越细越放心”成为流行的健康管理理念。
空气雾霾、食品安全、生活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影响健康的因素层出不穷。“没事儿检查检查总是好的”、“查得越多越细越放心”成为流行的健康管理理念。人们付出金钱,换回一系列数据,在上上下下的箭头中捕捉着焦虑、寻求着安慰。
而不久前国内科协主席韩启德所做报告称,“除老年人外,人们做不做健康体检,对最终死亡率并没有多大影响”颠覆了人们对体检的印象。这一年一次的体检是否有必要,算得上过度吗?除了“画蛇添足”,体检更严重的问题在哪儿?都说体检应针对“高危人群”,而不是毫无意义地“广撒网”。但由谁来判断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呢?
“过些天换健康证要验血,今天还有必要抽上几管吗”
上周五早上八点刚过,建国门附近一家体检中心已是熙熙攘攘。人们坐在各个科室门口,等待接受医学仪器的扫描。
采血窗口前,赛特商场的几位年轻员工在犹豫,8月就要换健康证了,血液检测是免不了的,今天还有必要被抽上几管血吗?
“过来的时候前台直接就给单子,什么都没问,查的项目都是什么意思,也没人介绍。”一位女孩指着X射线这项,“到时候健康证也要胸透,给我们的体检单太没有针对性了,应该把验血、胸透这些重复项目都去掉的。”
妇科门口,某30岁出头的女士正和朋友小声讨论要不要增做一项针对宫颈问题的“人乳头瘤病毒检查”。这是医生刚刚向她推荐的,比她体检套餐中已经包含的“宫颈TCT”更精准,290元,在体检中心二楼交款就可以。“说我有宫颈糜烂,让加一项。我确实听说过这个检查,但不是说宫颈糜烂已经不算病了吗?为什么还要用这个理由推荐呢?”
鱼贯进出于各个科室,五花八门的仪器如同流水线般“招呼”到身上,疑惑这些检查是否必需的同时,查得不准,甚至查不出来的情况,更令人们诟病体检质量的良莠不齐。
“还是没查出来。”刚查完口腔的一位女生笑着摇摇头。她左侧曾经补过的一颗臼齿填充材料掉了,牙沟处形成了一个小洞。只不过由于害怕,她一直拖着没有处理。然而连续三年的体检,从未有医生注意到,“都是拿小镜子在嘴里划拉一圈,就说挺好的,没问题。”
29岁的白领小缪,年初在东城区的松乔体检中心查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平时经常健身的他虽感觉不到任何症状,还是跑到同仁医院花了300元检查,结果一切正常。
而在女孩小聂看来,由医院负责的体检也并未严谨多少。她的单位每年都会联系石家庄某医院,由对方出人,带着胸透、B超、心电图等仪器过来给员工体检。“有男的居然查出子宫肌瘤,这不胡闹吗?还有人每年体检都没啥问题,结果突然得肿瘤,发现就是晚期。这就是检得不认真,萌芽阶段没查出来。”
查癌症的“派克”全身检查,也被当作“高大上”项目来推广
“总体来说,目前体检在我国的普及率并不高,但在已经涉及到的人群中问题很多。”煤炭总医院病理科主任杨连君指出,首当其冲就是过度。“比如CT,涉及到辐射量,一般B超发现问题之后才做,但很多常规体检中都用上了。”
2012年底,卫生部发文规定,除非有明确的疾病风险指征,否则不宜在健康体检中使用CT,但依然有民众要求增加这项检查。“一点症状都没有的人过来,说要做冠脉CT。”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乔岩略显无奈,“看到有亲戚得了冠心病,或者突然猝死,就担心了。这是完全不推荐的,一是辐射,再者有些老人需要使用造影剂,可能会对肾脏造成损伤。”
据乔岩观察,查癌症的“派克”(PET/CT)全身检查,也被很多体检机构当作“高大上”的项目来推广。“好像能做这个项目,表示我这个地方很高级。但派克辐射量非常大,一般用于癌症的确诊或治疗后的复查,普通人在体检中使用,对身体是有损伤的。”
就连如今被广泛纳入体检套餐的心电图,乔岩也认为意义不大。“主要对高血压、糖尿病的人有价值,好在它的损害比较小,问题不算严重。”
而各类考学、入职中的重复体检,在乔岩看来属于医疗资源浪费。他介绍,安贞医院病人手术前会做一个免疫学检查,若病人转院过来,半年之内的结果都有价值,不会再让病人重复检查。“医院或有资质的体检中心得出的结论,一段时间内应该通用,需要国家出台相关规定。”
除了辐射等隐患,过度体检往往会指向过度治疗。杨连君回忆,自己成为医生的早期阶段,还有“宫颈糜烂”的概念。2008年《妇产科学》教材将其改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无需治疗。“但还有体检机构拿它说事儿,让人做这个刀那个刀,几百几千就这么出去了。”
“胃镜、肠镜是45岁以上人群最该查的,可消费者不接受”
而在过度宣传某些不必要检查项目的同时,有医生遗憾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检查却尚未纳入常规体检范畴。
“我们考试会考年轻医生一个问题,早期胃癌表现是什么?如果答‘没什么’就对了,因为早期胃癌基本就是没什么感觉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普外科主任医师李世宽指出,早期胃癌较好的发现方式就是胃镜检查,可往往数千元的高级体检套餐里都没有。顶多是有“钡餐”,但钡餐对早期胃癌检测效果不如胃镜,往往要到中晚期才能检出。
李世宽介绍,中日韩是胃癌高发国家,日本早已将胃镜纳入体检项目,早期胃癌检出率超过一半,而我国仅为10%。胃镜和肠镜其实是国内人,尤其45岁以上人群体检时最该查的,对人体也没有损害。“主要是消费者不接受,做胃镜不是很舒服,大夫建议来体检的人做个胃镜?他说,不做。一半以上的大肠癌可以通过直肠镜检测提早发现,但大家也忍受不了。”
同样,在乔岩的心血管领域,一项名为“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检查对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是有很大意义的。“但这个检查比较复杂,没有被纳入体检范围。”
“自己决定放弃
或增添哪些项目,
对大家的要求太高了”
“体检的项目和人群,应该个体化,不能一概而论。”乔岩介绍,体检作为“无症状人群筛查”,在国外都有对应的指南,规定不同人群应定期检查的项目。“45岁以上的男性、50岁以上的女性,每段时间都应该查一下自己的血脂血糖,评估一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都是有明确证据的。45岁以上,长期吸烟的人,应该每年查一次低剂量的螺旋CT,这是发现早期肺癌的重要手段。”
李世宽强调,体检人群要学会协商与加减,有重点地去查。“家里是不是有高血压、糖尿病人?是不是有胃癌、结肠癌的家族史?妇女乳腺、妇科一定要查,不是等到50岁肿瘤才跑出来。X线若担心有辐射,可以不选不查,剩下的血液、常规等检查,都是没有危险性的。”
然而,明辨体检套餐中多余的项目放弃掉,并参考家族史和个人情况增添一些有用的检查项目,对普通人群来说难度太大。31岁的赵静依去年替50岁出头的父母选择体检项目,网络上出来的多是各种来路不明的医院推荐和艰深的医学词汇。翻查大家对体检中心的评价,也集中在“环境好坏、人多不多、要不要排队、服务是否热情”等无关痛痒的方面,得不到具体有效的指导。
“老百姓这方面的科普很少,如果不选套餐,自己决定应该查哪些项目,对大家的要求太高了。”杨连君介绍,国外家庭医生比较普及,能够长期跟踪、评估个人的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检查项目,而我们目前并没有这样的环境。“哪怕医院里的体检中心,跟独立体检机构相比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水平也不见得就高。因为大医院不会把中青年服务骨干、专家医生放到体检中心。”
体检前缺乏“聊一聊”的环节,被医生视作过度体检抑或体检不足的关键。“国内的医疗体制有个大问题,不把知识当作财富。”杨连君感叹,“比如我们病理医生,都说看一张片子多少钱,这种情况下导致医生不愿意给病人多解释。我给你开点药,还能赚点钱呢。做完片子,拿到病理报告就走吧,我也不跟你多说。但国外不是,医生跟病人谈话,一个小时多少钱,解释就是钱,这样医生就有动力给你讲啊。”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