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多发性硬化成难缠疾病 患者大多是青少年

多发性硬化成难缠疾病 患者大多是青少年

时间: 2014-05-29 10:57  来源: 广州日报   编辑:

很多不同疾病症状都有可是是同一种病---多发性硬化,由于其症状多而复杂,因此很容易与视神经脊髓炎、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脊髓炎等相混淆,从而导致误诊、误治。

摘要:

  很多不同疾病症状都有可是是同一种病---多发性硬化,由于其症状多而复杂,因此很容易与视神经脊髓炎、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脊髓炎等相混淆,从而导致误诊、误治。昨天是第六个“世界多发性硬化日”,专家提醒,多发性硬化具有难诊断、危害性大等特点,青少年们要特别警惕,特别是在多次就诊后症状仍不能缓解时应尽快到神经科排查。

  危害性大——

  患者都是青少年

  重者失明、瘫痪

  目前,世界上约有250万多发性硬化患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胡学强教授介绍,多发性硬化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神经系统进展性疾病,“别小看这种病,它的危害性很大,因为它具有致残性,患者刚开始时会视力模糊、四肢疲劳、行走困难,如果不进行治疗,症状将会逐渐加重,严重的会失明、瘫痪。而且其患者基本上是15~40岁的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可想而知,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和危害。”

  据统计,如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有近50%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在20年后将依靠轮椅生活,约40%左右的患者出现抑郁症状,导致其自杀率是正常人群的7.5倍。

  难诊断——

  需与100多种疾病相鉴别

  这样一个危害性大的疾病,诊断起来却颇为棘手。

  胡学强介绍,目前我国已确诊的患者约3万,但事实上还有很多潜在的患者并未确诊,例如很多人会因视力模糊而到眼科就诊,却始终查不出原因;还有的患者以肢体瘫痪为主,常被误诊为脊髓病……

  “从来没有一种疾病像多发性硬化这么‘难缠’,要确诊它需要与100多种疾病相鉴别。”胡学强介绍,多发性硬化症的常见症状是疲乏无力(见于80%的患者)、麻木疼痛(可以累及面部、躯体、肢体)、视力模糊等,其他症状还包括呕吐、头晕、抑郁等,这些症状很多疾病都有,特别是疲乏,很多人都会认为是“累了”或者是亚健康,从而导致延迟诊断或误诊。其中以下几种误诊是最常见的:

  1.视神经炎等眼科疾病:因为很多多发性硬化患者首发症状可能是视力障碍,因此最多被误诊。

  2.神经系统其他疾病:以肢体瘫痪为主者,若为截瘫且伴有排尿障碍,常误诊为脊髓炎;四肢瘫痪合并呼吸肌麻痹者,常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偏瘫者若年岁较大,也易误诊为脑血管疾病。

  3.颅内转移瘤:尤其是容易被误诊为淋巴瘤

  4.精神系统疾病:出现精神障碍表现如嗜睡、兴奋、欣快等,常被误诊为精神病或神经官能症。

  5.小脑病变:首发症状为肢体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有Romberg氏征者,易误诊为小脑变性病。

  6.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以头痛为主诉,伴有视野和视力改变,重者有轻度意识障碍、部分颅神经损害、四肢瘫痪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7.神经性震颤:以双手颤动为首发症状,精神激动时加重。如有神经衰弱史则更易误诊为神经症。

  “但该病也不是不能确诊,一般有经验的神经科医生会结合病史、查体和一些重要辅助检查如核磁共振、诱发电位、腰椎穿刺等综合分析,从而最终确诊该病。”胡学强说。

  利好消息——

  虽不能治愈,但可控可生育

  令人欣慰的是,患者如果能够早期获得正确诊断,该病还是可控可治的。

  “其实,多发性硬化诊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早期规范治疗。”胡学强介绍,目前,医学上还不能治愈多发性硬化,但规范的治疗可以控制疾病进展,很多患者甚至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一般来说,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一般分为两个时期: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急性发作期是指症状发作的阶段,这时主要需要通过激素冲击等治疗来迅速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以防止疾病进展恶化;而当进入缓解期,则主要采用干扰素治疗,目的是降低患者的发病频率,减缓疾病恶化进程。

  另外,由于多发性硬化多见于育龄期的青年女性,因此患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育问题。对此,胡学强表示,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多种微效基因作用和某些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导致的疾病,一般不影响患者生育。但要注意,一定要在病情稳定期才可在医生指导下怀孕,妊娠期间除了规律产检外,还需定期到神经科复查。

相关标签
多发性
青少年
患者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据日媒报道,受由今年第18号台风“艾涛”转成的低气压影响,日本茨城县遭到...[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