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宝宝发烧不同情况不同处理 勿滥用抗生素

宝宝发烧不同情况不同处理 勿滥用抗生素

时间: 2014-03-07 15:59  来源: 羊城晚报   编辑:

一般来说,低烧的孩子如果精神尚好,吃喝玩乐表现得与平常差别不大,则可给予大量喝水,松解厚重衣服,仔细观察即可,无需过度担心而太过积极地采取退热措施。

摘要:

  受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教授 陈德晖

  文/羊城晚报记者 谢哲 通讯员 韩文青

  近期,由于季节转化,不少孩子都出现了发烧、感冒等情况。而宝宝发热也让很多家长很慌张,有些急忙吃退烧药,有些就带着孩子去医院急诊。专家认为,不同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处理,乱用药和频繁跑医院都是不可取的,家长最重要的是仔细观察孩子的情况,做出相对应的应对和护理。

  38.5℃以下,利用物理降温

  孩子发烧,家长第一反应就是要把宝宝的体温降下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教授陈德晖表示,发热其实是孩子体内一种保护性的本能反应,当病原体入侵时,机体会启动一系列防御机制来抵御这些外来侵入物,发热就是机体防御功能启动的信号之一。同时,发热也是孩子的机体免疫系统建立的过程。因此,并不建议孩子一发烧不论体温高低就马上吃退热药把温度降下来。盲目使用退烧药还可能会掩盖病情,干扰诊断。

  一般来说,低烧的孩子如果精神尚好,吃喝玩乐表现得与平常差别不大,则可给予大量喝水,松解厚重衣服,仔细观察即可,无需过度担心而太过积极地采取退热措施。如果孩子精神萎靡、食欲不佳,证明孩子的状态不好,可能还存在其他问题,建议加强观察,必要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如剧烈咳嗽、气促等,或是新生儿,即使体温没超过38℃,也建议尽快就医检查。

  陈德晖建议,判断孩子是否有发热,最好用温度计测量体温,或用手触摸小孩的额头、身体、手心,感觉体温是否比平常高。如果腋温在38.5℃以下,也有频繁呕吐、精神差等症状时不必急着到医院就诊。此时多休息和多喝水有助于孩子疾病的恢复,同时家长可以利用物理降温的方式让孩子舒服些,如温水擦浴或使用退热贴,但并不建议用酒精擦拭的方法,因为小婴儿皮肤柔嫩,血管丰富,易造成酒精中毒。对于有热性惊厥史者,可在38℃时口服退热药,减少再发惊厥的机会。

  38.5℃以上,合理选用退烧药

  38.1℃- 39℃属于中度发热,39.1℃-40.4℃则属于高热,超过40.5℃属于超高热。一般来说,孩子腋温达到38.5℃以上,可选用紧急退烧药。陈德晖表示,持续高热或超高热,常提示机体炎症反应较激烈,且由于小孩年龄小,体温中枢调节不成熟,易出现并发症,如热性惊厥,也可能提示感染较重,可向下蔓延,引起气管炎、肺炎、败血症等。如果反复多次抽搐且持续时间长者,可能造成脑损伤,因此应引起家长注意。孩子持续高热或者用药后反复高热则要尽快到医院检查明确发热病因,以针对性治疗。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孩子虽在发热但手脚发凉,并畏寒(全身冰冻)等,这表示孩子的血液循环不好,很有可能高烧的前兆,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不要因为孩子四肢冷就包裹得严严实实,这样有可能适得其反。

  对症治疗,勿滥用抗生素

  孩子发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以细菌和病毒最为常见,但对于这两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处理方法截然不同。对于病毒感染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正常来说3-5天就可以恢复。抗生素对病毒感染不起作用,反而还会损害机体的正常菌群。但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效果会很好。因此,孩子发热时应该检查清楚,再对症治疗。

  春季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炎、鼻窦炎、咽炎等)90%是病毒引起的。家长可以加强观察来判断及护理,比如孩子诉咽痛、不愿意喝水,常见于扁桃体炎咽炎等。大量喝水有助于减少口咽部的病原体,减轻症状,因此家长要尽量想办法让孩子多喝水。如果需要,则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使用退热药,以缓解症状。

  陈德晖提醒,无论是低烧还是高烧,孩子生病了就应该注意休息,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一旦休息不好,人体免疫力就会降低,导致更多并发症的发生。假如继续上学,不但有传播疾病的可能,还会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发生,严重的还会导致急性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据日媒报道,受由今年第18号台风“艾涛”转成的低气压影响,日本茨城县遭到...[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