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75%门诊病患不需输液 能吃药绝不打针输液

75%门诊病患不需输液 能吃药绝不打针输液

时间: 2014-03-04 13:53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人们常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但在现实中,顺序已经倒过来了。达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郑涛从医多年,据他所知,不管是在医院还是诊所,治感冒“打吊针”成为治病的首选。

摘要:

  据了解,日前人民日报发布报道表示,“我国90%的病患不清楚输液的危害性,而其中有75%的门诊病人其实并不需要输液。”日前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袁兆康介绍,根据原卫生部统计,2010年中国平均每人输液8瓶,我国的门诊输液率高达60%至70%,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国际水平的10倍左右,其中八成左右患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带有抗生素的药物。

\

  人们常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但在现实中,顺序已经倒过来了。达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郑涛从医多年,据他所知,不管是在医院还是诊所,治感冒“打吊针”成为治病的首选。

  小孩输液成为主流

  郑涛介绍,达州市目前的医院和诊所都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市民的心目中都有“输液可治疗一切病的想法,感觉病好得快些!”其实这是错误的。

  在吃药、打针还是输液的选择上,不少患者和医生都达成了默契:首选输液!而多数患者并不清楚,这种选择其实违背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

  从达州城区的输液的患者病人来看,成人输液大多数成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输液治疗的病人减少。相反,儿童在医院感冒输液的人数相对增多,每遇到天气降温或者季节变换,医院和诊所输液的儿童人数激增。

  经常输液影响小孩体质

  郑涛介绍,感冒流行输液不是达州才有,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

  感冒只是一个小病,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治病非要输液呢?郑涛说:“一是因为家长硬性要求,为求治疗好得快,选择输液;二是,在城区的部分医院和诊所,通过输液能够挣取更多的医疗费用。”如此用药,是患者的急于治疗病情的心理和不良医者的利益正好碰撞到一起。

  “特别是小孩子,经常输液,会造成身体体质减弱,容易造成亚健康身体。”郑涛说。

  他介绍,感冒输液其实主要是靠抗生素来杀死细菌得到治疗,但是抗生素也会杀死有益细菌,同时让患者的身体减弱,如果再次感冒,输液治疗会再次使用抗生素。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温馨提醒

  能吃药绝不打针输液

  吃药对人体的伤害相对来说比打针要小一些,因为药品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时,起到了解毒和屏蔽有害物质的作用;而打针比输液对人体的伤害相对又小一些,因为打针是肌肉注射,肌肉细胞代谢也可以屏蔽一些有害物质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输液,药物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郑涛表示,呼吁大家都要慎重对待输液,推崇并宣传“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样有利于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果我们还是无节制的使用抗生素,总有一天会出现一种细菌或者病毒,是我们所研发的抗生素把它没有办法的,到时候我们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相关链接一、输液有如下不良反应,需要注意:

  发热反应:因输入致热物质而使患者出现发冷、寒战、高烧等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头痛。

  心力衰竭:因为输液速度过快,使短时间内血液系统输入太多液体,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静脉炎:由于输液器具达不到无菌要求而使静脉局部感染,或由于长时间输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品,而使输液处静脉内壁出现炎症。症状为手臂出现条状红线、局部红肿热痛。

  空气栓塞:因为输液管内空气没有排尽,或者导管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静脉。常表现为胸部异常不适,同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导致病人死亡。

  肺水肿:输液时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嗽时出现泡沫状的血痰(除下面三种适合输液的情况外),最好别选择输液。

  最好少输中药制剂:《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中药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占中药的84.11%。刺五加、双黄连、茵栀黄……中药注射液的不良报告很多。

  二、什么情况下才适合输液?

  1.吞咽困难,同时也没有办法注射肌肉针;

  2.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和体液;

  3.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相关标签
输液
打针
儿童体质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据日媒报道,受由今年第18号台风“艾涛”转成的低气压影响,日本茨城县遭到...[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