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结婚五年迟迟未孕 各自再婚后不久有了宝宝

结婚五年迟迟未孕 各自再婚后不久有了宝宝

时间: 2014-01-09 16:22  来源: 大河网   编辑: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廖世秀眼里,这事儿根本不算“新闻”。怀孕是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生育的原因很多。其中,大多夫妻不能生孩子的原因很简单:压力太大。

摘要:

  一名夫妻结婚五年未孕,但是刚离异再婚便有了自己的宝宝,这件稀罕事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可能是因为这对妻子之间产生了抗精子抗体,而在专家眼里,这种事情非常常见,解决的办法也有很多,只要科学规范的去治疗,是可以避免离婚的。

  事件

  原因1

  夫妻双方或一方压力大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廖世秀眼里,这事儿根本不算“新闻”。怀孕是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生育的原因很多。其中,大多夫妻不能生孩子的原因很简单:压力太大。

  廖世秀曾经遇到一对患者,同样因为结婚多年不能生育离了婚,可是离婚后的一次偶然“碰撞”,就怀上了。

  “压力大会引起内分泌失调,造成精子、卵子质量下降,导致不能正常怀孕。”廖世秀说,从医学角度来讲,正常夫妻生活超过一年没有怀孕才是“不孕不育”,有些人就是太着急了。人们常遇到一些夫妻一直没有生育,领养一个后生好几个的情况,都是这种原因。

  中医认为,人焦虑会产生“肝郁”营养过剩和血瘀,成为引发性功能障碍及精子质量下降的元凶。研究表明,中高收入的男性不育率在升高。

  原因2

  夫妻之间产生“抗精子抗体”

  原因3

  基因出“故障”也能修复

  当然,还有更复杂的原因,比如基因出了“故障”。

  付女士21岁结婚,两年内怀孕4次,但都做了人工流产。真正打算要孩子时,噩梦开始了:付女士一怀孕,不是“胎停”,就是流产,结婚18年来怀孕17次,结果都是失败。最可惜的是第17次流产,当时保胎已经5个月了,后来查出胎儿先天畸形,只好放弃。

  廖世秀为夫妻二人做了检查,发现俩人的基因都有问题,且伴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夫妻二人接受系统治疗,最根本的是基因治疗。

  “简单来说,就是用药物加速受精卵的DNA合成。”廖世秀说,付女士流产的原因,主要是胎儿DNA合成太慢、不稳定,让许多“杂质”混了进来。经过治疗,付女士成功怀孕,生了一个7斤多重的胖小子。

  原标题:夫妻结婚五年迟迟未孕 各自再婚后不久都有了娃编辑:赵明 来源:大河网

  原因4

  反复流产危害大

  不想要的时候老“中招”,想要孩子时怎么也怀不上,不少夫妻都有这样的苦恼。

  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张翠莲说,子宫如同“土地”,越肥沃,种子越容易生根发芽。每次打胎都是对子宫的伤害,使女性不易受孕,容易流产。

  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龄是25岁到33岁,此后生殖系统功能开始退化,特别是卵巢会逐步萎缩。做试管婴儿,35岁以下成功率在65%以上,过了40岁锐减至25%。所以,生孩子千万不要拖。

  原因5

  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省中医院男科副主任门波认为,环境污染也是精子的杀手。

  据研究,我国男性的精子整体质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这些都是受大环境的影响。从事化工、油漆等行业的男士都是高危人群。

  门波提醒,水果蔬菜在食用前都要反复清洗,装修后的房子一定要检测合格后再入住。

  另外,熬夜、不爱运动和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对精子也有一定影响。他建议男性应戒烟限酒、少洗桑拿、避免久坐、少穿紧身裤。

  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专家提醒,孩子打疫苗时,男孩千万不能漏了腮腺炎疫苗,女孩则不能漏了风疹疫苗。张翠莲解释,不接种这些疫苗,幼儿可能产生的疾病会影响未来的生育功能。腮腺炎和风疹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并会感染到全身,特别是会侵袭男孩的睾丸、女孩的卵巢,造成男孩睾丸可能没到青春期就停止发育,而女孩怀孕期间感染风疹,就会造成流产。

  原因6

  幼儿打疫苗,男不漏“腮”女不漏“风”

  提醒

  健康优生咨询很有必要

  廖世秀说,很多夫妻只做个B超、查个精子就说检查一切正常,想想从排卵、受精到受精卵发育,这么复杂个过程,不可能仅仅是单个过程出问题。

  她说,对于年轻夫妻,准备生育前做个孕检很有必要。

  如果是高龄产妇、曾有反复流产史或者生育史,就应该做个健康优生咨询了。

  “只要系统检查,绝大多数不孕不育原因都可以检查出来。”廖世秀说,如果不是感情破裂,一时要不上孩子,别轻易走离婚这条路。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据日媒报道,受由今年第18号台风“艾涛”转成的低气压影响,日本茨城县遭到...[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