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2015国内医院大会上,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方来英介绍表示:“北京医改从老百姓感受最深、最直接的服务改革入手,为深化医改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充分揭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
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正逐步重塑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近日,在“2015国内医院大会”上,英特尔医疗与生命科学事业部亚太区总经理俞毅博士用“重构”一词,来形容信息化对医疗行业的影响力。
俞毅指出,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发展正在颠覆传统诊疗模式,将医疗重构为更个体化、去中心化、协同度更高的新模式。
更快的计算速度,更大的储存容量,更快速的网络,更小的物理尺寸,更强大、更智能的软件,更低的价格,信息技术这样裂变式、全方位的发展为重构医疗创造了条件。
技术让医疗服务脱离面对面
物联网、生物传感、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医疗服务得到更好地延伸。
如今,医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访问病人的电子医疗数据,实时跟踪病人体征的变化,更快速的医疗数据分析还能帮助医生提供远程咨询及医疗服务,真正脱离了“面对面”。
据了解,目前医学影像档案年均增长达到20%-40%,80%医疗数据属于非结构化(影像、视频、电子邮件等),美国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生数量达到42.5万……
俞毅指出,信息技术的四大核心是社交、移动、数据分析、云计算。而移动技术、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使医疗服务已不仅仅局限在面对面的体验。
“未来,‘分布式医疗服务模式’将实现跨地域、全流程、虚拟与实体有机结合,令医患随时沟通成为常态。”
信息化时代催生医疗新模式
信息化医疗,最喜闻乐见的莫过于患者本人。
一项关于“消费者愿意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夜间就诊”的调查显示,急诊虽然仍然是夜间就诊的优选,但视频就诊已高居第二(21%)。
此外,患者最希望通过视频方式请医生开具处方补充药(60%),避孕药(42%),抗生素(41%),降压药(30%)。
俞毅指出,传统医疗模式与信息化时代的新模式有机融合,将带来一场汇集医疗改革、支付政策变革、个性化医疗、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隐私保护、宏观政治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大变革”,精准医学、精准医疗与精准健康应运而生。
要打破旧有医疗模式,关键是建立一个医患双方都满意的崭新行业。如何让医患双方满意?医疗重构的蓝图上应该要有三重对医患有利的“画笔”——精准医疗、社区医疗和协同医疗。
医疗重构蓝图一
2020年:精准医疗在一天内完成
当下,医疗个体化仅仅是针对某些有共同疾病特征的人群,然而,这批有共同疾病特征的人也各有“特性”。
所以,未来医疗将往深度个体化发展,从基于人群的治疗方案发展到基于个体特性的治疗方案,即所谓的“精准医疗”。
全基因组测序就是了解个体疾病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
2001年,全基因组测序成本是1亿美元,到2014年,成本已降到1千美元。
基因组测序的成本不再是个体化医疗的瓶颈,但要对疾病相关基因及表型进行识别、临床大数据的分析,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数据分享与分析是下一个将要克服的障碍。
俞毅指出,英特尔希望通过高效的计算技术,助力精准医疗在2020年实现一天内完成(all in one day)的目标。
医疗重构蓝图二
10年后全球一半的医疗服务在院外发生
好的医疗服务,患者趋之若鹜,强者恒强造成了今日优势医疗资源集中化的局面。
俞毅指出,技术重构各行各业是大趋势,移动、社交、数据分析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将会把医疗服务从医院带到社区,逐步实现去中心化,更大程度地为患者服务。
英特尔预测,只需10年的时间,全球范围内50%的医疗服务将发生在医疗机构院墙之外。
医疗重构蓝图三
医疗高度协同 远程医疗成倍增长
优势资源的高度利用,可显著提高医疗水平,医疗高度协同是大势所趋。
与上述两个蓝图不同,医疗高度协同将更快“圆梦”。俞毅指出,未来5年全球远程医疗市场将成倍增长。
市场调研机构IHS Technology一项数据指出,2013年-2018年,全球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增长10倍。远程医疗市场更会从2011年的116亿美元增长到 2016年的273亿美元,使用远程医疗的病人数量将从2013年的35万增长到2018年的700万。
医疗往更高的协同度发展,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的整合是必然趋势。
接下来,健康管理设备和传感器将愈发受到重视,数据开始相互操作和整合,数据存储将往更便宜、可扩展方向发展,临床与预测性数据分析技术将得到提高,合理的数据安全与授信机制将得到确立。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