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浦东的国内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创建于1932年,算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机构。如今,这个国内制药老字号又有...
位于上海浦东的国内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创建于1932年,算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机构。如今,这个国内制药“老字号”又有新身份。
2014年11月,中科院正式筹建以上海药物所为主体的药物创新研究院。“创新研究院意味着,发表论文再不是研究的单独目的,而要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以‘出新药’为科研活动的核心目标。”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对记者说。
综观目前的国内药业,4700余家药企显得“势单力薄”。2013年,国内药企前十强的销售额约73.8亿美元、利润约15.6美元,国际药企前十强分别是其45倍和82倍。
“国际大企业的利润之所以高,主要来自于创新药物,仿制药是赚不了钱的。”蒋华良分析说,目前市面上95%的国产药是仿制药。有数据显示,国际药企前十强平均每年研发投入约占其销售额的17%,但国内药企前十强的投入仅不到2%。
蒋华良列举出没有创新药的种种后果,例如药价高昂、专利不到期就不能仿制、医保负担沉重,“国内人与西方的疾病谱不同,同时考虑到当国内发生类似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总不能指望别人,必须有自己的研发能力和产业”。
事实上,上海药物所迄今已创制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创新药物,比如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由国内首创的、抗恶性疟疾优选药物蒿甲醚,比如被国际大制药公司仿制的重金属解毒药二巯丁二酸。
仅在过去六年,该所为国内药企累计完成了110余项1类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协助企业获得新药证书和临床批件。有代表性的,是与绿谷集团共同组建绿谷制药,推出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丹参多酚酸盐,累计造福700多万名病患、终端销售额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对我们来说,一些文章可以不发表,当看到平均每天有近十万病例使用这款药物时,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丹参多酚酸盐的研制者代表宣利江说。
像宣利江这样对中药进行现代化研发,在上海药物所可算是一项传统。以蒿甲醚为例,这是该所科研人员对从植物青蒿里提炼出抗疟疾的活性化合物青蒿素后进行结构优化,发现的真正用于临床治疗的疟疾治疗药物。如今,左建平研究组与李英研究员合成一系列新型青蒿素衍生物,研发出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候选新药“马来酸蒿乙醚胺”,已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1955年以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仅批准了一个抗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的抗体药物,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但高昂的治疗费用将绝大部分患者拒之门外。”左建平说,自主研制新药,就是为让更多患者用得起。
随着建设药物创新研究院,在围绕新药研发、临床应用和产业转化的价值链更为完善的基础上,上海药物所在传统中药药物现代化方面更进一步。“药物研究其实贯穿一个药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不是说把药交给企业就结束,而要不断优化改进。”宣利江说,有关丹参多酚酸盐的研究还在不断拓展。
为给科研人员“松绑”,上海药物所也提出多项改革措施,科技成果完成人最高可获得50%的收益奖励,考核方式亦有侧重。此外,用科技成果转让或许可他人实施、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对外投资、科研人员自主创办公司等方式激发全体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今年以来已经转让4个项目,总合同金额约为2.5亿元。”蒋华良说。
另外,通过联合16个中科院内研究所新药研发相关力量,包括以昆明植物所、昆明动物所、西双版纳植物园为代表的具有丰富动植物资源的西南分部,以及在新疆理化所、西北高原所、兰州化物所等西北分部设置维药、藏药等民族药研发中心,推广新药至中亚地区。
“处于偏远地区的研究所可以利用我们的研发平台,我们可以共享他们的资源,新药研发效率大为提高。”蒋华良举例说,抗肺动脉高压候选新药TPN729、TPN171以其价廉物美,不仅有望成为“国内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而且已经走出国门,目前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TPN729的药效与安评试验复核。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