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权威发布 > 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连续4年升高

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连续4年升高

时间: 2014-05-16 10:08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据报告显示,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131.7万余份,比2012年增长9.0%。其中化学药占81.3%、中药占17.3%、生物制品占1.4%。

摘要:

  在14日上午,国家食药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其中,不少大家十分熟悉的药品被列入名单前列:鼻炎康片、双黄连合剂、六味地黄丸、黄连上清丸……

\

  青霉素等抗感染药报告数量居首

  据报告显示,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131.7万余份,比2012年增长9.0%。其中化学药占81.3%、中药占17.3%、生物制品占1.4%。抗感染药报告抗感染药报告51.7万例,数量仍居首位,占化学药的47.6%,不过,较2012年降低1.2个百分点,报告比例已连续4年呈下降趋势。

  据报告数据,从药品剂型分析,2013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占74.3%、口服制剂占23.2%、其他剂型占2.5%。抗感染药中注射剂比例较总体报告中注射剂比例高出14.5个百分点。

  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一直居各类药物之首,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关注的重点。近几年,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报告比例出现持续地小幅下降趋势,但头孢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因易导致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加之临床用量大、不合理用药因素的影响,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居高不下。

  中药注射剂合并用药现象突出

  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药注射剂报告12.1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5.6%。与2012年相比,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增长17.0%,高于总体报告增长率;严重报告数量增长22.3%,与总体严重报告增长率基本持平。

  报告指出,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现象依然存在,可能增加安全风险,临床应谨慎使用。国家食药总局发布的《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己提醒合并用药可能会加大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风险。但从2013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分析来看,合并用药现象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此外,2013年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3万例,其中严重报告2.6万例,占4.9%。报告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报告数量排名前五位的均为抗微生物药,分别是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青霉素和头孢唑林。中成药注射剂排名前五位包括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中成药口服制剂排名前五位包括复方丹参片、六味地黄丸和黄连上清丸等。

  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4年攀升

  报告特别指出,65岁以上老年人不良反应报告占17.8%,较2012年升高了1.4%,这是自2009年以来报告比例连续4年呈现小幅升高态势。在一些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也较大。例如治疗痛风药别嘌醇片,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严重病例报告总人群的45.1%。

  报告分析原因称,老年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均处于衰退状态,给用药安全带来隐患。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的增加恰恰反映了我们对药品安全控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每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数量,受到该药品的使用量和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的排名仅是报告数据多少的直接反映,不代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高低。

  选择抗菌药老年人需谨慎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均处于衰退状态,给用药安全带来隐患。在生理方面,老年人肝肾功能退化,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均受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老年人往往身患数病,经常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在心理方面,老年患者安全用药常识相对缺乏,自我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很多老年患者求医心切、用药依从性较差,容易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

  抗菌药物在人体吸收以后,多由肝肾解毒、排泄,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在使用抗菌药时需慎重,不宜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长期服用会损害肝细胞,并伴有对骨髓、心脏、肾脏及皮肤的损害。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使用时间稍长,会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平衡失调,对肾脏也有影响。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红霉素、呋喃妥因等可能在肝胆内瘀积,产生中毒和过敏反应。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