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权威发布 > 长期憋尿酗酒小心前列腺疾病

长期憋尿酗酒小心前列腺疾病

时间: 2013-11-26 15:46  来源: 羊城晚报   编辑: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王森副主任医师指出,前列腺疾病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因素,由于天气转凉,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前列腺腺体收缩、腺管和血管扩张。

摘要:

  随着天气正在逐渐的变冷,很多疾病也在开始高发。很多人都在担心老人中风、心梗高发,却忽视了前列腺炎。专家表示,对于前列腺炎的危害要有认识,但不要过度夸大,这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患者最好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治疗,避免受到误导。

  憋尿、喝酒,前列腺易出问题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王森副主任医师指出,前列腺疾病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因素,由于天气转凉,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前列腺腺体收缩、腺管和血管扩张,造成慢性充血,从而使尿道内压增加,严重时可引起逆流。尿道情况的变化会加重前列腺液的淤积,导致前列腺疾病发作,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会阴、睾丸疼痛等症状。

  天气转冷,有些男性半夜有尿意也不愿意起床,憋尿憋到天亮,这也可能导致前列腺炎的发生。另外,天冷,打边炉也越来越多。打边炉时难免就会吃辛辣食物或喝上点小酒,殊不知辛辣食物和酒精也是前列腺的大敌。大葱、生蒜、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食物会引起血管扩张和器官充血,降低前列腺的抵抗力,还可能让在前列腺内寄居的菌群大量生长繁殖,诱发急性前列腺炎,或加重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前列腺是个对酒精十分敏感的器官,受到酒精刺激后就会兴奋起来,局部毛细血管迅速扩张、充血,使细胞发生水肿。血液中酒精浓度越高,前列腺肿胀也就越重。如果肿胀长期没有得到缓解,就会引起发炎的症状。

  前列腺炎是男性“第二感冒”

  一旦被诊断为前列腺炎,很多男性会感觉心理负担很重。“男性前列腺炎是泌尿科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30到50岁男性,每个男性一生中都可能得几次前列腺炎,因此有说法把它比作‘男性的第二感冒’,这一方面是说前列腺炎很常见,另一方面也说明前列腺炎容易治愈,没有那么可怕。”王森解释。

  有些男性被诊断为前列腺炎后就羞于启齿,怕被人认为“生活不检点”。王森介绍,不洁性行为带来的病毒、细菌感染的确可以诱发前列腺炎,但前列腺炎分不同类型,在发病人群中,比例更高的是非感染性的前列腺炎,占至少60%。喝酒、憋尿、吃辛辣食物引起的前列腺炎主要是非感染性的。

  非感染性的前列腺炎对生育的影响是有限的,并不是得了前列腺炎就一定引起精子质量下降和精液浆异常而引起不育。它们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王森提醒,现在有一种趋势,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出于盈利的目的,把所有男科疾病如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等的根源统统归咎为前列腺炎造成的,这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反而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适当性生活有助前列腺炎康复

  有些男性一旦被诊断为前列腺炎就不敢过性生活了,其实要区别对待。王森介绍,对于感染性的前列腺炎,在急性发作期的确不适宜过性生活,但对于发病率最高的非感染性前列腺炎,适当的性生活反而有利于前列腺炎痊愈。一个性发育正常的男性,会不可避免地经常有性冲动的发生,生殖系统同样随着每次性冲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男子每次性兴奋时,前列腺和精囊都发生高度充血,直到射精后才可逐渐恢复正常。当一个男性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射精行为时,精囊会持续处于一种满盈的高张力状态,容易诱发非感染性的前列腺炎。

  王森介绍,对于非感染性前列腺炎患者,一般来说,以每周一到两次性生活为适宜。对于未婚男性的前列腺炎患者以及由于夫妻短期分居等原因不能过上正常夫妻生活的已婚男性患者,适当自慰是有好处的。

  “尾巴症状”无需过度关注

  一般来说,当男性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以及会阴、睾丸疼痛等症状,医生会开具前列腺液培养的检查,并结合症状诊断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前列腺炎,对于前者一般会积极进行消炎治疗,对于后者则采用包括对症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如不憋尿、避免久坐、戒酒、清淡饮食)在内的综合治疗。劝那些没有结婚或未有生育的患者,切不可采用腔内微波、射频等有创伤的疗法,以防发生射精管道阻塞而出现无精子症不育。

  专家表示,有少数的患者在治愈以后仍然可能会有一些尾巴症状,比如阴部不适、尿不尽等,只要对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无需要过多的关注,在一段时间以后会明显的改善,甚至消失。

  受访专家/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王森副主任医师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庄文斌

相关标签
憋尿
酗酒
前列腺炎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