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权威发布 > 专家称:培养进食好习惯助宝宝告别偏食

专家称:培养进食好习惯助宝宝告别偏食

时间: 2013-10-15 15:30  来源: 深圳特区报   编辑:

不少小孩不愿意吃青菜,一喂青菜,他就吐掉,家长就以为是小孩挑食,不愿意吃,也就没有继续训练孩子。杨祥正指出,其实这种情况跟小孩咀嚼能力有关,如果小孩咀嚼功能不好。

摘要:

  现如今,有很多儿童都是比较挑食的,如果长期挑食的话,还会导致营养跟不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疾病。孩子不按时吃饭?不吃青菜?很有可能是孩子过于挑食了,而挑食的影响有很多,会对孩子的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免疫力也会有所下降。专家指出,孩子偏食不一定是情绪问题,有可能是孩子身体出现了问题。

  不吃青菜?可能是咀嚼功能没得到锻炼

  不少小孩不愿意吃青菜,一喂青菜,他就吐掉,家长就以为是小孩挑食,不愿意吃,也就没有继续训练孩子。杨祥正指出,其实这种情况跟小孩咀嚼能力有关,如果小孩咀嚼功能不好,食物进到口腔后不能磨碎、嚼烂,就影响下一步的吞咽。因此他就不愿吃这类食物。

  婴儿在半岁开始就要添加辅食,用杯子喝水、用汤勺吃东西,不然任何东西他都只习惯吞咽。但是有的婴儿在添加蛋黄、菜叶等辅食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吃下去的东西都吐出来了,其实这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多给孩子吃几次就没问题了。但是有的家长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一看到孩子吃辅食吐,就心疼得不得了,而且也担心吐了之后营养跟不上,就放弃给孩子喂辅食,继续喝奶,直到一岁以后家长意识到不能再给孩子喝奶,必须吃正常饮食时,再给孩子吃饭菜,这时因为孩子咀嚼功能没有得到锻炼,他们就不喜欢吃饭菜,即使吃也只吃软的好吞咽的东西,对正常饮食无法产生兴趣,从而慢慢出现了偏食、厌食的现象。

  为此,杨祥正特别提醒广大家长,孩子6个月至一岁期间是锻炼咀嚼功能的最佳时期,这不但能避免孩子出现偏食、厌食,而且咀嚼能促进大脑发育,家长可以用磨牙棒等帮助孩子锻炼咀嚼功能。

  不按时吃饭?

  可能是胃的节律问题

  不少孩子到了吃饭的时候却不愿意吃饭,杨祥正指出这可能是孩子胃的节律出现了问题。

  “家长生怕孩子饿着,经常这个递个饼干,那个往嘴里塞个面包,一天不分时段,不停地吃,肠胃没有得到有效的休息,胃的节律也受到破坏。” 杨祥正说,食物在人的胃里要停留一段时间才会进入肠道被人体消化吸收。如果人吃东西没有固定的时间,当刚吃进胃里的食物还没有进入肠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时候,新的食物又进入胃里,这样会影响食物在人体中消化吸收,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基本固定孩子的吃饭时间。

  此外,杨祥正指出小孩吃刺激性的东西,比如说过寒的、过酸的、过辣的,使小孩胃的蠕动会受到影响,胃酸的分泌都会受到影响。或者睡眠不好,第一天胃肠没有得到有效修复,第二天就处于紊乱的状态等。

  总是胃口不好?

  有可能是便秘

  杨祥正指出,孩子胃口不好,也有可能是便秘惹的祸。一般来说,孩子正常情况下每天排便1—2次,如果持续有4天或以上不大便,或粪便相当硬,可以认为孩子便秘了。

  “便秘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同时还会妨碍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造成营养不良。”

  儿童便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功能性便秘,如饮食过于精细少渣、肠蠕动减弱、情绪差等导致;另一类为器质性的,如先天性肠道畸形、神经源性肠发育不良、内分泌和代谢病继发便秘,这种便秘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杨祥正建议,如果孩子有便秘的行为,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排除肛门肠道异常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确治疗。同时注意生活调整,多吃些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多饮水;进行排便训练,若孩子超过2天未排便,可用腹部按摩等方法协助其排便。还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必要时遵医嘱给孩子用药。

  Tips

  良好习惯让孩子告别偏食

  1、婴儿应从四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用勺子和水杯来喂食物。从半岁开始进行咀嚼训练,除了给他吃磨牙饼干和胡萝卜磨牙棒外,从细到粗给宝宝添加米汤、稀粥、包子、肉末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练习咀嚼的好食物。幼儿进餐使用的桌、椅、碗、筷等大小、颜色均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否则会因此而影响孩子的进食兴趣。

  2、饭前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内不要让幼儿吃任何食品,特别是甜食,如糖果等,这会影响孩子的食欲。饭前应让儿童做些安静的活动,避免过度兴奋。如自己把玩具收好,上厕所,然后用肥皂洗手,等候开饭。岁数较大的儿童应该帮助家长开饭。

  3、进餐过程中,要提醒幼儿细嚼慢咽,不能边吃边玩,不能边吃边看电视,要鼓励幼儿多吃,但不要让幼儿过量进食,更不可强迫。若幼儿食欲不振,应该先查明可能存在的原因,然后进行解释或鼓励,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幼儿。 记者 盛佳婉 通讯员 刘彬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