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28日,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暨感染病会议(13th Asia-Pacific Congres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13th APCCMI)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是APCCMI第一次在国内举办。
10月25-28日,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暨感染病会议(13th Asia-Pacific Congres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13th APCCMI)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是APCCMI第一次在国内举办。会上,海峡两岸优秀专家就乙肝抗病毒治疗进行了对话,强调了E抗原血清学转换在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此次大会以“Collabora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infections: Right Ideas, Right Actions, Right Now(规范方法,把握机遇——共同开启感染学管理新纪元)”为主题,学术内容涵盖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学、抗生素及化学治疗等领域,包括主题报告、全体会议、专题会、口头报告/壁报交流等多种形式,邀请了众多国际优秀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演讲,为环太平洋国家及地区的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同仁提供了交流平台与合作契机。
目前,我国现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现症患者约2000万例。罹患慢性乙型肝炎,如果不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最终将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因此,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
台湾大学医院肝炎研究中心高嘉宏教授介绍,台湾学者进行的一项对30至65岁男性慢乙肝患者的前瞻性随访研究显示,平均随访时间在8.5年,结果发现大三阳患者发生肝癌的几率要比小三阳患者大6至7倍。
国内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窦晓光教授介绍道,目前临床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所使用的核苷类似物药物中,替比夫定具有较高的血清学转换率,其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高达25%,同时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并且是美国FDA批准的在国内单独妊娠B级的核苷类似物。
最后,王贵强教授再三强调,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规律性的随访有时候甚至要比选择一种正确的药物作用还要重要。定期随访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和评估抗病毒疗效,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第三,定期随访可以加强患者和医生的沟通,维持患者良好的依从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