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消费者协会发出公告指出,婴童食品市场乱象突出,其存在的五大问题对国内现有1亿多婴童(0—6岁)的健康影响不容忽视。
近日,国内消费者协会发出公告指出,婴童食品市场乱象突出,其存在的五大问题对国内现有1亿多婴童(0—6岁)的健康影响不容忽视。
乱象一:没有认证也能卖。相信不少人在超市购买食品时,会留意到食品包装上有一小块印有“QS”图案的蓝色方形区域。“QS”是英文质量安全 (Quality Safety)的字头缩写,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识的组成部分,婴童食品需要在取得QS认证后才被允许进入流通领域销售。
乱象二:添加剂使用数多、量大。在超市随便拿起一罐奶粉,除了商品名外,最突出的字眼要数奶粉罐上印的含有各种“有益物质”。“DHA、ARA、复合益生元、活性双歧益生菌、多达55种营养成分……”宝宝刚8个月的李女士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给宝宝买的奶粉、辅食、小零食、营养补充剂中,都含有各种维生素,每天这么吃下去会不会出问题?”李女士发现,光是宝宝一天所吃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A加起来都快超过成人每天所需量了。还有一些婴童食品为了吸引儿童购买,加入了香精、香料等添加剂,比如奶粉中加入乙基香兰素、调味奶中加入食用香精等。
乱象三:在卫生证书上做手脚。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许多妈妈将目光瞄准了进口食品。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杨女士每个星期都要去家附近的大型超市购买孩子吃的进口辅食,她还会在网络上购买一些从国外代购的进口奶粉。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大型超市和婴幼儿食品专卖店中所销售的进口食品,几乎都没有打上“CIQ”标识。根据国家规定,进口食品标签必须事先经过审核,取得进出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然后由检验检疫局出具“进口食品卫生证书”,外包装上打上有激光防伪的“CIQ(国内检验检疫)”标识。
乱象四:进口食品身份成谜。本土品牌在海外注册,经过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新西兰、日本等国企业出品的优秀品牌”;在高校随便租赁一块场地,产品就成了医学院的科技成果;走私、进口、分装让网络成为了海外婴童食品的集散地,某日本品牌的奶粉,在国内某网站的销售量,甚至突破了该奶粉当年的全球产量……市面上的洋品牌可谓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乱象五:保健品混淆视听。婴童保健食品,这几年风头正盛。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大型超市卖保健品的张先生说:“现在家长都想让孩子长得更好,保健品卖得特别好。”张先生表示,一种号称能促进生长发育、长个头的保健品,一天就能卖十几盒。国内消费者协会的公告显示,还有不少商家,只有一款产品拥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却利用包装相似等手段,克隆出了一批无认证的产品。
国内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提醒,0—6个月的婴儿较好进行纯母乳喂养,在添加辅食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以孩子的喜好程度判断,应掌握相关的营养知识;在选购婴童食品时,除了查看保质期外,还应该注意食品的QS、CIQ、“蓝帽子”(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等标识,可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辨认真伪。对于婴童食品建议选择天然、新鲜、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食物,辅食较好能自己动手做,不要盲目相信进口食品。另外过早地让孩子吃一些保健品,不仅会加重孩子的肠胃、肝肾负担,还有可能损害孩子的生长潜能。比如有一些口服的“长个儿”保健品里,实际含有性激素的成分,短期内让孩子长高了,但实际上催熟了孩子的骨龄,得不偿失。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