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的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我们医院,说他的妻子怀孕,想在我们这里生。”武汉市第一医院产科护士长许敏说,“当时他的神色特别小心翼翼,他说他们的情况‘比较特殊’。”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陈凌燕 通讯员喻锎 高翔)日前,一名女子在怀孕期间突然的发现自己与老公都是矮子感染者,而26岁的小莉最终决定生下这个孩子。
昨天早晨,怀孕38周后,她剖腹产下一个女儿。
为了保证安全,武汉市第一医院启动全套隔离措施,顺利完成了这台特殊的手术。
目前,小莉的宝宝是否感染病毒,还有待进一步检查才能确定。
他们来医院时坦言“我们比较特殊”
“去年底的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我们医院,说他的妻子怀孕,想在我们这里生。”武汉市第一医院产科护士长许敏说,“当时他的神色特别小心翼翼,他说他们的情况‘比较特殊’。”
然后,这名年轻人解释了这个“特殊”:夫妻二人都感染了艾滋病毒。
据了解,小莉和老公大伟(化名)都是湖北人,怀孕前小莉从没想过孕前要做检查,孩子怀到4个月,才上医院做了第一次孕检,这一次她被告知 HIV(艾滋病毒)阳性,需要复查。经复查确认后,小莉曾动过放弃这个孩子的念头,但腹中的孩子已经6个多月了,能动,能对父母的举动有反应,她已无法割舍。于是,小莉和大伟就去设在中南医院的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寻求帮助,获知了详细的阻断手段。
据医生介绍,艾滋病毒感染者要想怀孕,需要提前做阻断治疗,把体内的病毒活性控制在零状态,再筹备怀孕才可能把传播风险降至最低。而小莉知道得太晚,虽然从确定感染起就开始做阻断治疗,而且她体内的病毒活性也不高,但她把病毒传染给孩子的风险仍然非常高。
“我很同情他们,也对他们的坦白相告很感激。”护士长许敏告诉记者,任何传染病都有自己的传播途径,患者能坦白相告,能给医护人员足够的时间来采取最有效的防护措施,“这也是对医护人员和大众的一种尊重。
从手术室到病房全部隔离消毒
得知这对夫妇感染艾滋病毒后,医院就已开始做相关筹备。
昨日早晨,大伟打电话给护士长许敏,说妻子有临产症状了。随后,夫妻二人来到了医院。
“他们一到,我们的全套班底马上启动了。”产科主任贺漪介绍,艾滋病毒感染者必须通过剖腹产以降低感染风险,“从手术室到病房,医院都要做好消毒和隔离。”
这间手术室是隔离消毒的,手术室里的一切用品也须反复消毒;医护人员只许进不许出,参与手术者都要戴护目镜、透明面罩和口罩;手术结束后,所有衣服都必须脱在手术室里,参与手术者要清洗消毒换全新手术服才能出来。所有术中使用到的器具用品,全部要单独回收再处理。
进手术室前,小莉跟大伟说,如果他有前任女友,一定要跟对方联系上,把这个情况告诉她,让她也去做个检查。
“我想,从得知染上病毒的消息到接受现实,再到着手解决问题,小莉一定经历过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贺漪说,小莉表现得很坚定,而手术的过程也非常顺利,“宝宝状态不错,体重5斤多。”
目前小莉和大伟住进了专门的隔离病房,每天由专门的医生和护士照料产后事宜。这间病房由单独一套医护班底负责,每天的垃圾也是单独包装、标记,单独处理。
“我们要给宝宝做肚脐消毒,查黄疸、体温,还要观察大小便等情况。”护士辛丽娟告诉记者,还需监护小莉的伤口恢复情况等等。当然,还包括使用艾滋病的相关用药。
此外,由于不能用母乳喂宝宝,宝宝要喝奶粉,小莉还得吃退乳药物。
每样操作,护士都需要戴手套进行。“产后血样分泌物比较多,必要时还需采取更多防护措施,比如戴护目镜。”护士长许敏说,传染病都有自己的传播途径,只要了解了这些途径,做好防护,其实“没什么可怕的”。
宝宝是否感染还需检测确定
一个宝宝如果生下来就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其生存状况一般会非常艰难,由于免疫力缺陷,多病多痛苦极可能是常态。
小莉的宝宝到底有没有感染上艾滋病毒,尚无法马上得出结论。贺漪介绍,宝宝需按规定做药物阻断,9-12个月后要做第一次检查,18个月后做第二次,最终确定其健康状况。“届时,有关部门会跟踪随访。”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重要传染途径,但是,相关检查仍面对“冷眼”。
“一般我们建议育龄夫妻在备孕时就做孕前检查,但是许多人并不理解。”该院产科主任贺漪很无奈地表示,怀孕到中途才发现的夫妻,小莉和大伟并非第一例。
在日常接诊中,经常遇上不能理解检查表中列有艾滋等检测项目的人,“差不多有2至3成的人会拒绝检查这些,有些人还会特别强调‘我是正经人’。”贺漪说,疾病传播的途径其实有许多种,但艾滋病容易让人与不良联想挂钩,确实是一些人拒查、拖延的现实原因。
但是,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这项检查其实是绕不过去的,有关规定建议所有育龄妇女应在孕前、孕初、孕中、产前做HIV检测,越早越好。就算你这次不做,最终总是要做的。而越早做,越早获知结果,对自己对孩子来说都更有益。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小莉的情况也许会完全不同。”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