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找医院 | 找医生 | 专家答疑 | 在线咨询 | 百科 | 新闻 | 电话咨询 | 疾病库 | 图库 | 专家访谈 | 经验分享

您的位置:新闻 > 上海新闻 > 医疗机构 >

上海中心城区可用急救医生仅164人

时间: 2014-01-10 10:44  来源:新闻晨报   编辑: 柳长街

  本市大约每4万人就配备一辆救护车,超过国家“每5万人一辆”的标准。

  每辆救护车须配驾驶员急救员(担架员)、急救医生各1名。目前中心城区急救医生仅164名。

  2009-2012年,全市急救系统录用医生 311名,离职 234人;去年离职42人。

  为什么一个半小时,他没等来救护的120?为什么连年呼吁,120救护车问题仍无解?晨报昨日报道了市民诸先生突发疾病,家人数次拨打120均被告知“没车”,最终120姗姗来迟,诸先生抢救无效去世一事,不少市民对此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昨天,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科副科长董钧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另一番隐情:“当日接线员回应"没车",并非指没有救护车,而是人手不够。因为在本市人口最为密集的中心城区,仅有164名急救医生可供派遣承担急救任务,而在去年一年就有近四分之一的急救医生离职。”董钧表示,救护车经一个半小时抵达实属异常,但在院前急救资源紧缺的当下也非常无奈。

  高峰时科室主任也上阵

  “中心城区范围内,原本计划的急救医生数量要达到200人,但去年一年就有42位急救工作人员离职,算上2013年新招聘的、还在各医院实习的21名医生,目前也仅有185人,但新增的21名医生目前尚不能跟车参加急救任务。”董钧介绍,一辆救护车上须配备急救驾驶员、急救员(担架员)和急救医生各一名,救护车随时都停在那里待命,若没有人手,救人无从谈起。”

  据了解,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采取的是独立型的专职从事院前急救服务模式,拥有独立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人员。目前上海医疗急救中心的救援任务采取“1+9”模式,“1” 代表中心城区,“9”则代表9个郊县区。中心城区包括静安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虹口区、杨浦区、普陀区、闸北区以及浦东一小部分地区,这9块区域组成的中心城区承载了近半的本市人口,但对应的急救医生就这么区区164名。

  据公开资料,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配备救护车616辆,从数据来看,在常住人口近2400万的上海,大约每4万人配备一辆救护车,超过国家规定的每5万人一辆的标准。“其实救护车足够,但人手实在安排不过来,导致高峰时段病患需要排队等待。我们在急救医生上的缺口非常明显。”董钧告诉记者,目前救护车已经在现有人员状况下最大限度排满,一线急救人员都已超负荷工作,其排班已最大化至极限。“若遇到用车高峰,科室的主任、副主任也得亲自出马,甚至自己当驾驶员、担架员参与救急。”

  近3年已招不到本地医生

  “急救医生工作强度极大、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这让许多医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也让不少在岗急救医生累得走人。”董钧告诉记者,除此以外,急救工作风险大,急救医生随时都会面对特殊病人、恶劣环境,心理压力陡增。然而,这些急救医生的收入待遇却没能体现出其技术和劳动的真正价值,这些都吸引不了医学院毕业生,也难以留住人才。

  “招聘门槛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同时收入低、晋升机会低、出路低,在这样的"三高三低"的大环境影响下,不仅招不到急救医生,人才流失率也高。”董钧称:“从2000年起,我们已招不到上海本地的急救医生,招聘时经常要跑到海南去。”

  [现有问题]

  压床压车严重 非急救任务超4成

  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急救服务出车达到59.45万次,其中非急救任务占到40%以上。

  “目前仍有许多患者把120救护车当成廉价高效的出租车来使用,并时常以投诉要挟,造成真正需要急救车的患者,因等待时间过长而延误救治时机。这是导致救护车资源紧张的第一条原因。”董钧称,家属在医疗救援过程中还会提出一些过分要求,导致“压床”、“压车”现象严重,延长了救护车完成每单任务的时间。

  据董钧介绍,家属往往要求将病人送往华山、瑞金等知名三甲医院,但这些医院往往人满为患,抢救室病床爆满。救护车不可能把病患就地扔下,由于病床紧张,必须把担架借给患者,等待医院病床腾出后才能离去。这种“压床”现象,几乎每位急救医生都曾遇到过。

  此外还有“压车”,董钧称,去年12月2日当晚,从普陀长征急救站派往诸先生家的救护车在执行完毕任务后,诸家家属执意要其“给个说法”,双方僵持到半夜12点才在警方调解下散场。“这辆车从19点58分被派出执行任务,4个小时才完成这一单任务。”董钧话语间透着无奈。

  董钧介绍,往常平均一辆救护车从被派出到任务完毕所需的时间为30-40分钟,随着“压床”、“压车”及其他意外因素频现,这个时间已被逐渐延长。“现在1个半小时也完不成一单任务的情况很常见。长此以往,就变成一种恶性循环,无休无止。”

  [相关举措]

  正在探索“分类救护”模式改革

  针对120救护车用车难,以及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市卫生计生委表示,将深入市医疗急救中心一线进行调研,查找原因,探索解决瓶颈问题的举措。

  市卫生计生委相关人士介绍,自去年起,已逐步出台了三项举措,包括去年10月1日起实现全市120来电统一受理。目前,各郊区(县)120呼叫线路将全部接入市120调度指挥中心;探索实施“分类救护”模式改革,根据急救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划分为急救、康复出院和转运等三类,并配置相应的急救人员;解决急救医生紧缺情况,建立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制度,并由上海医药(601607,股吧)高等专科学校承担招录、培养临床医学(院前急救)三年制专业专科培养任务。该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第一年招生计划为70名。

  [急救医生的1天]

  吃饭要先“申请”每天都要加班

  昨天早上7时15分,跟往常一样,上海急救中心急救医生刘涛准时步入急救站,准备工作完毕后,对讲机随即响起。根据对讲机所报的位置,他坐上急救车,与随车的急救驾驶员和急救员一起开始了一天的“战斗”。作为白班的普通急救医生,刘涛做一休一,从7时30分,一直要干到19时30分。

  这次急救的地址为徐汇区田林路一处老式小区。到达后,他便和急救员拎着20多公斤重的药箱及监护仪迅速奔上5楼。在对病人进行初步检查后,刘涛与另一名急救员合力将患者抬下楼,送上救护车,驶往最近的市八医院救治。 “每天这样的任务至少10次,以每个任务1小时计算,净工作时间10个小时。 ”刘涛说,每单任务包括赶往现场、抢救病人、写病史、与医院交接、消毒、整理车辆等,如没有突发情况已谢天谢地了,而最头疼的就是出现压床、压车。

  结束了几次出车任务,刘涛饥肠辘辘,便通过对讲机向调度中心申请吃饭。“两顿饭加上厕所,时间被挤压到不超半个小时。”没扒上几口饭,对讲机又响了。刘涛连碗都没来得及放下,又一头扎进救护车。 “今天下雨,病人等久了家属容易闹情绪。上个月,救护车调配不过来延误了,一个同事被患者家属拳脚相加,诊断为肾挫伤,现在还在家中休养。 ”

  19时30分,本该刘涛下班的时间,但他必须要在下班后将今天全部病人的病史记录填写提交后,才能下班。“其实真正下班时间要到22点。”

热点文章

我国胃肠疾病发病率已高达20%
我国胃肠疾病发病率已高达20%

近日,有调查显示,目前胃肠病的发病率已超两成,而且据知名医院内科专家透露,五十岁以上的男性现在已经成为胃肠疾病最容易患上的人群,所以专家建议,45岁以上每年要进行定期检查。[详细]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