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找医院 | 找医生 | 专家答疑 | 在线咨询 | 百科 | 新闻 | 电话咨询 | 疾病库 | 图库 | 专家访谈 | 经验分享

您的位置:新闻 > 上海新闻 > 医路同行 >

上海将立法规范急救医疗服务

时间: 2013-11-15 10:04  来源:文汇报   编辑:

  对于许多患者来讲,急救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各地方急救医疗工作被逐渐的重视起来,据了解,日前上海市提出要尽快制定服务条例规范急救医疗市场。

  上海的急救业务量持续多年高位运行,年增长率超过10%,但急救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远不能满足需求。与这对矛盾共存的是“黑救护车”等不规范的急救医疗行为。市人大杨浦代表组在过去几个月就急救医疗问题作了专题调研,并于日前提交调研报告,建议上海尽早立法规范急救医疗服务。

  “急救不急”,诊治流程和救护车路权成症结

  市人大调研组在报告中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急救医疗问题:急救服务反应时间过长、车辆装备不足;急救网点数量少、布点不合理;日常急救高峰时段存在无车可派、迟缓放车等。报告指出,中国的急诊参照门诊流程管理,以“先来后到”决定诊治次序,大量非急症病人与急症病人共同排队分科就诊,很难达到急救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以院前急救为例,如果一名患者因手指割破先行拨打“120”,然后一名心肌梗死患者打电话求救,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急诊会按照先打进电话先出车的原则进行,必须先救前者。据悉,目前非急救业务占到院前急救总量的40%到50%,“急救不急”现象导致急救资源供需矛盾越发尖锐。

  救护车的“优先路权”得不到保障也是“急救不急”的成因。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救护车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但事实上该规定很难执行。救护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有90%因闯红灯引发,大多都是社会车辆不知避让撞上救护车,此类事故责任难以认定,甚至交警也不清楚如何有效地给救护车让行。

  急救医师流失严重,“黑救护车”越发猖獗

  报告指出,去年上海急救中心有70余名急救人员离职,目前只剩160多人,而维持急救工作正常运行需要200人左右。

  由于院前急救疾病谱广,对医生有较高要求,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诊治经验。院前急救医生普遍感觉工作压力大,学习进修机会少,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急救驾驶员和担架员等急救辅助人员知识结构陈旧,操作技能单一,也难以满足市民对高质量院前急救服务的要求。

  正规资源的供不应求,让非法渠道的“黑救护车”有机可乘。近年来,“黑救护车”越发猖獗,有病人家属预订救护车跨省转运伤员,遭遇4人跟车却无随车医生的外地牌照救护车;也有外地牌照“黑救护车”为争抢生意发生斗殴。“黑救护车”严重侵害病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扰乱正常医疗秩序。

  出台地方性法规破解困局

  杨浦区司法局副局长、市人大代表翟骏是本次调研的召集人之一,她在市人大昨天举行的专题调研总结会上表示,上海应当尽快制定地方性急救医疗法规,整顿急救医疗市场,规划急救机构建设和急救医疗体系,规范管理急救从业人员和医疗急救执业行为。

  调研组认为立法要重点关注几大问题,首先是合理配置急救资源,设置急诊分级和转运原则。事实上,上海已于今年1月20日实施全新的院前急救模式,将需要使用救护车的患者分成轻重缓急不同等次,缩短重症患者的等车时间。报告认为有必要立法明确急诊优先分级和转运原则。

  调研组建议在立法中为转运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车争取更明确的“优先路权”,比如借鉴《深圳经济特区急救医疗条例》,设立“主动让行”条款,提高占用急救绿色通道的处罚标准;也可考虑从免责角度为急救车争取路权。

  此外,还需加强急救队伍建设,从制度改革入手,以完善制度保障等手段提高急救岗位吸引力。建立一体化培养模式,规范辅助人员队伍建设。

  相关新闻: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流动人口逐年剧增,给本市医疗急救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据相关调查称,仅在2011年全市医疗急救服务出车就达54万多次,其中市医疗急救中心出车28万多次,居全国之首。本市急救医疗领域的立法缺失,客观上也阻碍了急救医疗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热点文章

我国胃肠疾病发病率已高达20%
我国胃肠疾病发病率已高达20%

近日,有调查显示,目前胃肠病的发病率已超两成,而且据知名医院内科专家透露,五十岁以上的男性现在已经成为胃肠疾病最容易患上的人群,所以专家建议,45岁以上每年要进行定期检查。[详细]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