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找医院 | 找医生 | 专家答疑 | 在线咨询 | 百科 | 新闻 | 电话咨询 | 疾病库 | 图库 | 专家访谈 | 经验分享

您的位置:新闻 > 江苏新闻 > 医路同行 >

淮河边上癌症村:一条胡同8户患癌

时间: 2013-07-19 10:14  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 柳长街

  近年来,越来越多癌症村开始出现于国内各地,癌症村的出现多跟当地的污染密不可分。河南沈丘县一位村民提到,2003年到2010年间,村里癌症发病率最高,每年都有十几个人死于癌症。

  近日,《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肿瘤死亡图集》数字版出版,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淮河流域水污染与肿瘤的相关性评估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该图集首次证实了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

  淮河水质现在究竟怎样?“癌症村”现状又是如何?记者日前来到淮河流域的河南省沈丘县,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河里的鱼天然畸形

  7月11日,记者在淮河最大支流沙颍河沈丘段看到,经过多年的治理恢复,这里的水质表面上已有所改观。

  今年60岁的霍岱珊人称“淮河卫士”,为淮河污染问题奔波了20年,曾获评为2007绿色国内年度人物,是民间保护淮河的一面旗帜。在十几年来的淮河治理中,霍岱珊和他的公益团队为国家提供了许多关键性的第一手材料。霍岱珊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水质有所好转,但那些看不到的污染仍致命。“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上游那些‘会说脏话的排污口’已经很难找到了。现在这里的水质是四类水,你看不到污染,也闻不到怪味儿,但是水体中的持久性化学物污染、重金属超标等仍然存在。”

  在霍岱珊办公室的水族箱里,十几条畸形严重的鱼分外醒目。有些脊柱弯曲成螺旋形(上图),有些鳞片叠生、身体天然残缺。“这些鱼都来自淮河。因为水污染,淮河的鱼类曾经几乎绝迹。现在即便是有了鱼,我们又发现这些鱼是畸形的,而且比率很高。有些人家几代都是渔民,以前都没见过这种畸形。”

  死亡阴影笼罩沿淮村庄

  在紧靠沙颍河的河南省沈丘县杜营村,村支部书记杜卫民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村里不断有人患上怪病。“开始就是吃不下饭,在小地方看不准是什么病。到省城大医院一查,说是癌症。”

  死亡阴影笼罩了杜营这个有2000多人口的村庄。杜卫民说,2003年到2010年间,村里癌症发病率最高,每年都有十几个人死于癌症。“我们有个孙营自然村,2006年的时候,村里一条胡同里有8户都得了癌症。”

  专家观点

  癌症高发与水污染有关

  霍岱珊认为,日前由国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内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内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制作出版的《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首次证实了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这是国家直面生态代价的表现。“这对我们国家发展付出的代价有了一个评估,但怎么解决问题,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霍岱珊说,污染物质进入人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饮水,开展“清洁饮水”工程是当务之急。目前,抽取**150米到300米的深层**水用于饮用是最快的办法,不少“癌症村”也都打了深井,但霍岱珊表示,这只能解燃眉之急。

  国内现状

  伴随着部分地区**水污染传闻被热炒,有关“癌症村”的报道不断出现。事实上,早在2009年,某周刊以《国内百处致癌危地》作为封面故事,讲述了我国百处致癌危地。同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学生孙月飞作了题为《国内癌症村的地理分布研究》的本科毕业论文,他在这份论文中表示我国“癌症村”的数量已经超过247个,涵盖我国的27个省份。这也是后来被社会上引述次数最多的数据。

  在群众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2013年“癌症村”再次被提及引发持续关注。而今年2月份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中阐述,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被网络及媒体作为“癌症村”存在的官方的表述广泛引用。但由于缺乏优秀数据,网络流传的“癌症村”的数量并不统一,但绝大多数报道均将癌症等疾病高发的矛头指向饮用水受到污染。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