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找医院 | 找医生 | 专家答疑 | 在线咨询 | 百科 | 新闻 | 电话咨询 | 疾病库 | 图库 | 专家访谈 | 经验分享

您的位置:新闻 > 安徽新闻 > 疾病要闻 >

中外科研人员合作研制出新型前列腺癌遏制剂

时间: 2013-07-02 10:04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编辑: 柳长街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在亚洲,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已成为男性健康的一大杀手。

  随着生命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失调导致的细胞不受控增殖。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利用阻断细胞信号的方法来研究新的缓肿瘤药物。与传统的细胞毒类缓肿瘤药物相比,这类药物疗效高、毒副作用小、易于制备,逐渐成为当前缓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近日研制出一种新型激酶选择性不可逆遏制剂BMX-IN-1,该遏制剂和另一种激酶遏制剂MK2206组合后可显著遏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该课题由该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刘青松研究员课题组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开发。

  据刘青松介绍,前列腺表皮细胞中存在一种非受体酪氨酸,即BMX激酶。一些研究发现,BMX激酶在前列腺癌病人的肿瘤样本中有过量表达的现象。另一方面,BMX激酶减少,前列腺癌症细胞增殖明显降低。因此,课题组提出假设:BMX激酶表达量过高,导致下游信号途径激活,从而导致前列腺癌细胞转化、增殖等,可能是最终导致前列腺癌重要因素之一。

  据此,课题组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方法,设计合成了靶向BMX激酶的小分子化合物BMX-IN-1。接着课题组又应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将BMX- IN-1分别和其他200个激酶遏制剂进行组合药学筛选,发现激酶选择性遏制剂MK2206可明显增强BMX-IN-1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抗增殖遏制作用并引起细胞凋亡。

  BMX-IN-1是目前为止第一个被报道的高选择性BMX激酶遏制剂,它的发现为今后开发以BMX激酶为靶点的缓癌症药物奠定基础。

  求医小科普:前列腺癌高发的几大原因

  (1) 年龄:年龄是前列腺癌主要的危险因素。前列腺癌在小于45岁的男性中非常少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急剧升高,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大于65岁。基本上,在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就几乎加倍,50~5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为10%,而80~8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陡增至70%。

  (2) 家族史:当家族中有直系男性亲属患前列腺癌时,该家族中男性发病率明显增高。直系男性亲属一般指父亲和兄弟。如果亲属中有1个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那么患前列腺癌的概率就会比普通人群高1倍;如果有2个,将会高3倍。这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生可能与体内的一个或是一组基因相关,只是这些基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科学家完全鉴定出来。

  (3) 人种:前列腺癌在非洲裔美国人(即美国黑种人)中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西班牙人和美国白种人,而非洲黑种人前列腺癌的发生率是世界范围内最低的。居住在美国的亚裔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生率低于白种人,但明显高于亚洲的本土男性。虽然前列腺癌在黄种人中的发病率还未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但无论是国内大陆、国内台湾、香港,还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都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4) 前列腺内出现细胞异常的病理改变:患有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男性,其前列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一种癌前病变,它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细胞生长形态的异常,虽并不属于癌,但往往提示前列腺癌的存在,只是尚未检测出。

热点文章

我国胃肠疾病发病率已高达20%
我国胃肠疾病发病率已高达20%

近日,有调查显示,目前胃肠病的发病率已超两成,而且据优秀医院内科专家透露,五十岁以上的男性现在已经成为胃肠疾病最容易患上的人群,所以专家建议,45岁以上每年要进行定期检查。[详细]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